2007/12/28

隨筆--無題

通過每週2個小時的課程我領會到很多東西,我認為所得到不是在於這個課程上學到了多少東西或者說老師教了我們多少東西,而是我發現了多少不足。

回望我讀書的歷程,在音樂上我只是記得很小的時候老師教的都是些“學習雷鋒好榜樣”、“東方紅奇太陽升”“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民…”諸如此類的音樂,那是也只不過是鸚鵡學舌,口裏唱著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漸漸地已經沒有音樂課了,畢竟是農村的孩子,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高考,誰還有心思去欣賞音樂,再說了就是想學也沒有機會,農村中學開音樂課的大概不多,可以說幾乎為零吧…

但是呢,課餘還是不忘享受一番的,我們這一代都是受港臺流行音樂比較深的,每一人都知道劉德華、張學友、以及現在最流行的周傑倫。當然我不是在說這些沒有品味,或者太低級。只是沒有人有那麼那種藝術的意識了,人最可怕的不是在於不知道什麼,而是你有沒有那種意識。

當然,我們之所以喪失了對藝術的追求最大程度上是來自應試教育的腐朽。

我們中國人,知道《二泉映月》卻不知阿炳為何者,每一樣耳熟能詳的東西卻有最陌生,讀了那麼多年的書,能看懂凡高的畫的又有幾個,聽過莫札特的作品的寥寥無幾。更甚者認為“藝術,就是別人不能理解的東西,別人愈是不能理解,它就愈藝術。”這是何等的可笑,何等的悲哀!

以前上過一個美術史的課程,老師介紹到盧浮宮的時候給我們看了很多圖片,還說到法國的小學生上美術課就要到裏面上鑒賞課。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為什麼歐洲人那麼與內涵,有品味,做出來的東西那麼美觀。我們是沒有這樣子的機會去感受,但是我們都還是祖國的花朵的時候,教育可否給于我們一點有用的東西,可否給一點“好”的東西!

當今,每個人都泡在好萊塢的電影世界裏,卻沒有人去看那些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不說看,知道這些名字的又有多少呢?大學--祖國的棟樑況且如此,讓人何等悲哀!!!

有些人不知道藝術為何,還有些人在狂熱地追求藝術。

當然,不是在說國人的品味低,凡事都是有個原因,只要我們能找到原因就應該去改變這樣的狀況。“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只怕是祖國的花朵永遠只是花朵,八九點鐘的太陽之停留在八九點鐘…

這是我在音樂課上對那些作品名字都不知道,也沒有欣賞的能力時所發的一些感觸,雖然哲學上是“內因第一性”,但我覺得用在初級教育上便不適合。我知道不能怨天尤人,但最起碼教育要讓我接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而不僅僅是“毛主席萬歲!”

老師給我們放映《從毛澤東到莫札特》,剛聽到名字覺得很有趣,毛澤東怎麼可能和莫札特聯繫在一起呢,先劈開這個紀錄片本身,我想說一下我對於這個影片的感想(我不敢稱為影評)。

我是個十分狂熱的電影迷,看過很多諸如此類的電影,我覺得拍的最好的就是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中國》,同樣都是反映的現實。或許《從毛澤東到莫札特》還不能叫做紀錄片,姑且屈稱它為紀實片吧,但是它反映的東西也是很深刻的。有一句讓我感觸很深的話,“其他地方播下種子,長出來的是花朵和樹木,而在中國卻是三十層的高樓。”中國人物質上是富裕了很多,而精神上卻越來越匱乏,可能我說的有點偏激,但這最起碼是事實。

我們中國人總是被某一種隱形的東西所束縛,雖然20年前後的精神面貌已經很大改善,但這只是膚淺的一部分,怎樣才能徹頭徹尾地讓國人的思想得到改善(而不是改變),卻是最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努力的問題。

我們對藝術如饑似渴,卻找不到方向。現在有一種狀況,很多人以為西化就是主流,所以埋沒了我們自己民族的東西。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既自卑又自大的民族,我以為這就是不能樹立民族性格的原因,先人給我們留下那麼多的積澱,我們卻一直在揮霍,不能所用。西化固然重要,但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更加重要,而我們卻不知如何去結合它們。

我以為那些沒有藝術意識的人應該覺醒了,那些在追求藝術的應該學會取捨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