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5

學之道

我們一生都是在學習中消逝,古人尚且已懂得“幼不學,老何為”這個道理,何況在諮詢發達的今天呢?在我看來,識學者才是今天真正意義上的成者。

我不知道字典裏有沒有“識學”這個詞,在我的意識裏,它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給自己用的詞。“識”源於廣東話“我唔識得你...唔識?(就是不認識的意思)”我把自己的識學看為“會學”,這是時代誰能成為一個識學者呢?

以前聽過一個講座,我已經不記得是誰講的了,教我們是怎樣去學習的,聽的我一頭霧水。還有一次隱隱約約記得在杜維明的一個講座裏有提到這麼一點“大學,重要的不是教會你什麼,而是讓你知道怎樣去學習”(難怪王受之那麼推崇他)那次我聽的很過癮,以前從前沒有沒有人這麼講過,幼時學習儘是些“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時而不知其味”,那時只是知道搖頭讀書就是學習,能考前幾名就是勝利,而“成者”這個詞離我們還很遙遠,更沒有可能去領會它的涵義了。

人總是在慢慢地長大,在自己的人生閱歷中有少少體會,然後加以提煉成為“經驗”或者叫做“教訓”吧,但還未能形成日日思考的習慣。中學的課堂上依然是老師臺上唱,台下學生望,仿似是一場做戲,“互動”不存在於任何人的腦海裏。可能在課下會花點時間總結自己所聽到的,但終究不是自主學習。

這樣看來,真正的學習對於我們來說還很遙遠,我們中間還不存在“識學者”。那“識學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我以為,就是那些懂得用生活去思考、去借鑒的人。“教之道,貴以專”(三字經),真正的專不是老師教出來的,還是自己在總結的基礎上,加之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主張,我們稱之為“觀點”,借此樹立起自己的風格、方式。

懂得從經歷和讀書中提煉精華,自己再昇華,才是當之無愧的“識學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