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1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少年時代

安東尼奧尼生於義大利北部工業小城FerrareFerrare位於義大利北部的波河平原的中心地帶,這個地區在文藝復興時期非常有名,包括它的農業、藝術和文化,這個地區至今仍保留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優秀建築。小城Ferrare是安東尼奧尼後來幾部影片的出發點,他的劇情片處女作《愛情紀事》開始的幾個鏡頭就是在Ferrare拍攝的,《紅色沙漠》中的工業城市背景也取自Ferrare,《雲上的日子》中的一個段落也取景 Ferrare,《呼喊》也是在波河衝擊平原上拍攝。波河地區的薄霧經常出現的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

父母對少年安東尼奧尼管理非常寬鬆,他經常與父親一起到街上與其他小男孩一起玩,“奇怪的是,我的小夥伴都是無產階級,‘窮人’:那個時代還有所謂‘窮人’,我們能通過他們穿衣服的方式看出來。”

影評人時期

在 讀中學時喜歡閱讀小說和戲劇。在就讀高中時愛上一個女孩,為了這個女孩,安東尼奧尼高中畢業後追隨她進入技術中專讀書,當他打算向女孩求婚時,被女孩的父 親拒絕。中專畢業後,安東尼奧尼進入大學學習經濟與金融專業,但他經常到文學系旁聽。在高中時期,安東尼奧尼就喜歡電影,開始與同學撰寫影評。1936630日,安東尼奧尼開始在地方報紙Coriere padano發表了第一篇影評,此後到1949年間,安東尼奧尼共發表了200多篇影評,另有一批暑筆名的文章散見於二戰期間,至今部分文章已無法證實是否出自安東尼奧尼的筆下。

紀錄片與助理導演時期

1939年,安東尼奧尼來到羅馬,為Vittorio Cini做私人秘書,半年後跳槽到著名電影雜誌《Cinema》做編輯。數月後,因他轉載的一篇文章引起法西斯的憤怒,他被編輯部開除,輾轉到義大利實驗電影研究中心做旁聽生。3個月後,他拍出了第一部短片作品,獲得學生短片競賽第一名,但他無法繼續就讀,經人介紹,為羅西裏尼的一部電影做助理導演,之後奔赴巴黎,為Marcel Carne的一部電影做助理導演,他們合作非常不悅快,安東尼奧尼後來對Carne充滿不滿。

1943年,安東尼奧尼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義大利生活的紀錄片,但該片部分拷貝在送往法國的途中被銷毀。

在義大利

安東尼奧尼在《職業:記者》的拍攝中

進入五十年代,他拍攝了包括《愛情事件》到《呼喊》(Il Grido)等五部故事長片。六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1960年拍攝的《奇遇》(L'Avventura)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作品,雖然本片在當年嘎納電影節遭來一片倒彩聲,但其在國際間大獲成功。加上之後的《夜》(La Notte)、《蝕》(L'Eclisse)、《紅色沙漠》(Red Desert),這四部電影被世人譽為是安東尼奧尼借助電影對現代生活的一番完美探索。

在美國

1966年,在當時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傑出電影導演之一的安東尼奧尼接受了好萊塢合約,拍攝了三部英語電影,投資方是米高梅(MGM)。第一部影片《放大》(Blow-up)在全球引起巨大的反響,既叫好又叫座。但是,他詮釋學生運動的《紮布裏斯基角》(Zabriskie Point),則遭受票房的慘敗。第三部英語電影是其與美國影星傑克·尼科爾森合作的《過客》(The Passenger),之後便回到義大利,並以《奧伯瓦德的秘密》(The Mystery of Oberwald)和《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Identification of a Woman)兩部影片,打破這幾年來的沉寂。

晚年

1985年,安東尼奧尼中風失聲後,直到1993年,在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的鼎力協助下拍攝了影片《雲上的日子》,改編自他寫的幾個短篇小說。1994年,安東尼奧尼因此片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終身成就大獎。2004年,安東尼奧尼邀請王家衛、斯蒂文·索德伯格共同合作三段體式的影片《愛神》,他在其中執導了第一段《欲》。

安東尼奧尼的風格與影響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在影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他在60年 代拍攝的影片。他促使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轉向深入細緻的心理分析,形成了一種反通俗化、嚴肅的電影風格。這些影片描繪了存在于當時社會繁榮經濟體系中的 反常狀態,這種“漠不關心”的社會狀態在當時義大利的文學作品中就有所提及。安東尼奧尼在他的多數影片中,對有錢人的描繪是早期新現實主義的有機延伸。對 工人階級中,勞動人民的麻木不仁、漫無目標的生活狀態同樣進行視覺化的細緻描寫,安東尼奧尼是悲觀的,至少在他的影片中是這樣。60年代的“現代情感三部曲”(《夜》(La Notte)、《蝕》(L'Eclisse)、《奇遇》(L'Avventura),被Andrew Sarris稱之為“安東尼式無聊”(Antoniennui) 的深刻作品。安東尼奧尼將現代城市用冷酷的攝影機鏡頭描繪成人類自建的迷宮,上流社會的人物始終疏離於他們自己建造的世界。金錢、權利、物質追求都無法滿 足他們情感的空虛。人與人之間似乎被安東尼奧尼用影像遠遠隔離,缺乏溝通。性愛永遠只是身體上的暫時滿足,科技產物似乎比使用它們的人更生動活潑。  在 敍事手段上,安東尼奧尼同樣出色。經過《失敗者》(I Vinti) 和《呼喊》的段落式敍述之後,純粹的現代主義式的故事講述成為了安東尼奧尼利用的主要手段。在〈紅色沙漠〉中,安東尼奧尼用極其緩慢的節奏展現了一個令人 窒息的工業社會景象,片中頹廢的色彩運用可歸結為女主人公吉蓮娜的心理困惑,或是安東尼奧尼對這個敗落的現代社會的具體觀感,當時評論界就此片的色彩把其 譽為“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色彩電影”。安東尼奧尼擅長在事件之間,加入許多沉寂時刻(temps morts),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寂靜氛圍,故意模糊角色之間的情感關係。除外,開放式的結尾亦是安東尼奧尼熱忠的表現手法,其中最著名的要屬〈蝕〉中的結尾,安東尼奧尼用諸多空鏡頭表現空蕩蕩的都市街景,從而質疑了片中那對情侶再相會的可能性。  

深 焦鏡頭與運動攝影機的長拍鏡頭是安東尼奧尼電影中的標誌。佈景也是他早期電影中常用的手段。他那趨於抽象的構圖同樣起到了疏離觀眾的效果。《紅色沙漠》中 的一些場景中,安東尼奧尼的遠鏡頭使空間顯得扁平;在其他一些場景中,色彩分裂成塊狀和各種幾何形狀,使影片具有立體主義的風格。

安東尼奧尼一直激勵著世界上許多電影工作者去探索省略情節和開放式結尾的敍述。包括米羅什·楊索、安哲羅普洛斯等導演都從安東尼奧尼的獨特風格中收益良多。科波拉的《對話》(The Conversation)和布萊恩·德·帕爾瑪的《爆裂》(Blow-Out)則直接產生于安東尼奧尼的《放大》。

主要作品及獲獎紀錄

* 1940年《波河上的人們》

* 1944年《城市清潔工》

* 1950年《一個愛情故事》

* 1955年《女朋友》——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

* 1957年《呼喊》

* 1960年《奇遇》——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

* 1960年《夜》——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 1962年《蝕》——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 1964年《紅色沙漠》——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 1967年《放大》——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 1970年《紮布裏斯基角》

* 1972年《中國》——年美國紀錄片十佳影片

* 1975年《職業:記者》

* 1980年《奧伯瓦德的秘密》

* 1982年《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戛納電影節35周年獎

* 1995年《雲上的日子》——威尼斯電影節特別獎

* 2004年《愛神》

其他獎項

* 1994 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 2002 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終身成就獎

没有评论: